“華視走到今天,一直走得蠻堅定、穩(wěn)健和踏實的,”在華視傳媒創(chuàng)始人兼董事長李利民看來,這是“必然的”。而當初進入移動傳媒領域,對于地產商出身的李利民而言,卻是一種“偶然”。
華視的故事還不到5年,李利民已經從“偶然”轉為“必然”,從“外行”變成“內行”,雖然股價曾有一度下跌,但在幾家Nasdaq的新媒體公司中,華視是跌幅最小的一家公司。
但盡管如此,一路順風順水的華視傳媒,亦逃不過金融危機的沖擊,在2009年第一季度第一次遭遇業(yè)績下跌時,是“蠻大的一個事件”,也讓華視控制內、外部風險的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
“越是危機,越是要創(chuàng)新”,在李利民看來,金融危機反而是讓上下一心奮斗的契機;而就在經歷了更替CFO這樣的重要人事調整之后三個月不到,華視傳媒反而啟動1.6億美金收購地鐵傳媒DMG的大手筆。
收購是把雙刃劍。譬如之前的分眾傳媒,曾因收購而背上虧損帽子;而今,逆市收購,是加號、乘號還是減號?
2009年底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李利民稱,經過三個月的過渡期,華視對DMG,已經完成了吸收并購,接下來,將加大對現(xiàn)有終端平臺的深度整合、精細化運作。
根據(jù)雅虎財經1月12日的數(shù)據(jù),華視(VISN)收盤價反彈至11.55美金,市值達8.11億美金,相比2009年同期的數(shù)據(jù),均上漲逾70%,比華視傳媒早幾個月上市的航美傳媒(AMCN)則以8.46美金報收,市值為5.59億美金。
逆市調整
雖然一度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很快,華視傳媒的重點策略就放在如何擴張上來
在金融危機對媒體廣告行業(yè)形成沖擊的大行業(yè)背景下,新媒體行業(yè)又是沖擊點最為激烈的,因為“新媒體歷史短,傳播方式新,成為廣告主首當減少的傳播”,而新媒體終端的價值,在金融危機的大環(huán)境下,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一些戶外新媒體領域的小型競爭者紛紛發(fā)動價格戰(zhàn)。
華視CFO陳廉義稱,華視傳媒的平臺價值,受金融危機的沖擊較為微弱,但亦遇到一些壓力!暗珘毫蜎_擊度比同行都要小”。
2008年第四季度,華視每播出小時的平均廣告收入為1023美金,而2009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的數(shù)據(jù)分別為792美金、865美金和845美金。
價格下調的同時,新媒體行業(yè)還面臨著媒體成本不斷上升的挑戰(zhàn)。
華視從一開始與每個城市地方電視臺簽訂協(xié)議時,就將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媒體成本的上漲幅度平均限制在“8%-12%”。
2009年第三季度,華視的媒體成本為1,260萬美元,占該季度全部廣告成本的81.8%, 而第一和第二季度的數(shù)據(jù)依次為80.5%和81.4%。
與那些高價跑馬圈地而又被擋在上市門外的戶外媒體相比,李利民認為,華視“過去的談判并沒有太過急,還是比較靠譜的”。
強化成本意識一直是華視內控的一部分,除此,2009年,華視另一個重要策略是,大客戶滲透,“找更多大客戶”,以此來提高客戶及業(yè)績的穩(wěn)定性。
華視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大品牌占其客戶總量的比例約達50%,包括聯(lián)合利華、肯德基等,而此前,“客戶都比較小,每個客戶投放的量也比較少”。
值得一提的是,華視在這個冬天里的“驚險一跳”:逆勢增發(fā)。
2008年8月,華視傳媒以每股16美元的價格,在納斯達克增發(fā)632.5萬股,融資1.012億美金。
此后一段時間,華視股價一度下滑,跌至個位數(shù)。
“當時說白了,有兩個投資人硬是被拉進來了,就像我們中國人說的,恨不得給他們作揖,感謝他們,因為經濟危機大潮來了。”李利民后來透露。
盡管在增發(fā)價格上投資人、股東和管理層分歧頗多,但華視力排眾議,在最后一小時里最終促成增發(fā)成功,為過冬及后來的并購備足了彈藥。
向“傳統(tǒng)電視”歸位
在完成并購后,移動電視終端得以擴張,在華視看來,有內容、有規(guī)模之下,在媒體價值評估上,應該更向傳統(tǒng)電視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