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人問道,選購什么樣的三腳架才合適。在這個問題上,如果真的要較真來選的話,需要注意的事項還真不少。攝影界有句關于三腳架的名言:當你購買第三只三腳架,你才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這里我就談談自己關于三腳架的一些看法,希望對于大家有用。如果文中有任何不妥之處,煩請大家指正,“點擊這里”告訴我,萬分感謝。

附送本人“年輕”時候使用三腳架時的照片
1、先看看手中相機的“斤兩”(腳架承重能力)
三腳架一般都會有一個最大承重數(shù)值(MaxLoad),是指在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能承受的器材重量的上限。如果我們手上的機器總重3公斤,那就需要選購承重能力超過3公斤的腳架,否則就會產生不穩(wěn)的情況。
而三腳架的承重能力一般也會分成三腳架承重以及云臺承重,我們選擇的時候應該以數(shù)值低的那個為標準。例如一個三腳架和云臺組合,腳架承重12公斤,云臺承重8公斤,這個組合的承重能力就是8公斤(短板道理)。如果選購的時候是腳架與云臺分開選擇,那就應該把腳架承重定得比云臺承重高15%-30%,因為腳架承托的不只是相機器材,云臺自身也有一定分量的。
最后,就是一個“器材前瞻性”的問題。假設我現(xiàn)在擁有的是一款重0.9公斤的機身,以及一款1.5公斤的鏡頭(以最重的組合來算),但我不排除以后會購買到更重的機身或者鏡頭,所以現(xiàn)在選購三腳架時,最好還是預留30%-50%左右的承重能力。
2、腳架自重也很重要
理論上,承重能力越強的三腳架,肯定會是越穩(wěn)定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一個問題:三腳架的攜帶。畢竟也不是每時每刻都會有交通工具乘坐(自駕游放車上的除外),很多時候我們都要自己背上腳架去攀山涉水,相比大家都不想負擔太大吧?
以我自身的經驗,如果是偏向攜帶性能的,腳架自重(連云臺)就不應超過2公斤,否則在長時間背負時會相當痛苦。這時候就可能需要犧牲一點承重能力,更多可能是犧牲下面說到的腳架高度。
3、腳架最高高度、不升中軸高度、最低高度
腳架高度取決于腳管的長度、節(jié)數(shù)以及其他一些設計。腳架高度一般有三個指標:最高高度(提升中軸時)、不升中軸高度以及最低高度。
最高高度很容易理解,就是腳架所有腳管都展開,并且中軸提升到最高點,整個腳架能達到的高度上限。一般拍攝使用,最高高度能滿足以下要求即可:平地站立拍攝時,腳架能支撐相機到達肩膀高度,稍微彎腰即能使用光學取景器拍攝。一般的拍攝使用,沒有必要追求更高的最高高度數(shù)值。
但是提升中軸的時候,腳架的穩(wěn)定性會降低,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出現(xiàn)搖晃震動的情況,所以這里也要注意腳架不升中軸時可達到的最高高度。一般不升中軸高度會比最高高度低20-30厘米,但如果想不升中軸高度也達到眼平取景的要求,腳架自重將會很高(就算是碳纖維材質也會超過2.5公斤了)。
最低高度相信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如果沒有特殊設計(中軸橫置、分段式中軸、云臺倒轉安裝等等),腳架的最低高度將取決于中軸的長度,一般腳架最低高度大概30、40厘米。如果腳架最低高度過高,在微距拍攝、低角度拍攝時相機就不能貼近地面,拍攝效果自然會打折。像曼富圖的一些系列,擁有中軸橫置功能,可快速地將中軸橫置于腳架上,可達到的最低高度便比一般腳架低很多。
4、折合后總長度
我們注重腳架展開的高度,但也不能忽視折合(收起腳管)時的長度,這個指標代表了腳架攜帶時的體積大小。如果你需要把三腳架放在行李箱中帶上飛機,你就需要考慮到這個數(shù)值。
眾所周知,民航托運的過程都是比較“顛簸”的(搬運人員的動作比得上私營快遞)。就算腳架不怕跌撞,領取托運行李時的混亂場景以及機場人員檢查不力,也很容易讓你單獨托運的三腳架以外“丟失”,單獨托運三腳架確實應該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