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事實,說出來并非駭人聽聞,因為我們自己,很可能就是其中一個分子……
在一萬個人當中,每天有5490個人在挑燈夜戰(zhàn)、加班加點,5312個人無法在雙休日中正常休息,3815個人因為各種原因時常無法按時吃飯;
在一萬個人當中,有5134個人經(jīng)常腰酸背痛,2193個人被失眠的問題所困擾,4100個人頸椎勞損,而這一萬個人中,只有2620個人會定期去醫(yī)院檢查;
在一萬個人當中,有1533被壓力壓的喘不過氣,只有927個人說自己的心情很好,而其他人或多或少都在經(jīng)歷著不同的悲苦和哀怨;更可怕的是,在一萬個人當中,有4545個人有過輕生的念頭……
這個世界讓我們變成了病人,只有我們才是自己的醫(yī)生。

“都市癥候群”的解藥,是逃避還是想樂?
70年代,我們的樂趣似乎總是無處不在。我們會為媽媽親手做的紅棉襖而雀躍,會幫爸爸一起完成手工打造的家具,為一個精彩的木雕花而喝彩。上下班我們都騎自行車,享受于蔚藍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氣。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樂趣卻如此的豐富。我們把閑暇的時光交給了充滿想法的創(chuàng)造,跳皮筋的花樣總是在翻新、跳房子的格子也總有變化,我們想在其中,并樂在其中。
30年后的今天,滿衣櫥的新衣服,依然讓我們愁眉苦臉;滿街的各地小吃和高檔餐廳,我們卻還是不知道吃什么。那些充滿想法的樂趣,在這個都市中被漸漸剝離,消失殆盡,我們的本性漸漸被真實的孤獨和深重的無助所替代。霓虹閃耀的街頭,人頭攢動的鬧市,我們陷身在一個高度工業(yè)化的社會,淪陷在爆炸的音樂和各色的酒氣,或者虛擬的游戲中;我們沉溺于工業(yè)社會制造出的樂趣,淪為享樂的奴隸,喪失了想法,丟掉了行動。
這個世界似乎讓我們變成了病人,讓我們成為了“都市癥候群”的一員。

“都市癥候群”是所有因都市生存和生活而生的各種疑難雜癥的綜合體。它包括了我們熟知的婚姻恐懼癥、亞健康危機癥、假日綜合癥,也包括了很多不為人所洞察的職場狂躁癥、成功焦慮癥、高薪貧困癥、辦公室孤獨癥、非典型失眠癥等等……也許你并沒有聽說過它,但是如果你會莫名其妙的焦躁不安,時常感到孤獨和迷茫,時常恨世并滿腹埋怨,容易疲倦并且容易失眠,經(jīng)常還會有瘋狂購物的沖動,對自己的情緒無法控制并且越來越糟糕,開始對身邊的人和事多疑,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那么你很可能已經(jīng)成為了“都市癥候群”的一員。
“都市癥候群”的解藥,是逃避?還是想樂?
這個抉擇并不難。比如要給老板匯報方案,逃避,可能就意味著譴責和更多時間的加班加點。那還不如換一個“想樂”的方法,選擇在周五下午大家都在暢想周末生活的時候再匯報,說不定可以順利通過,免去很多加班的苦惱。
抑或者當你堵在大街上,好幾個小時動彈不了,繼續(xù)呆在這里,只能浪費更多的時間,憑空添加更多的煩惱。那還不如換一個“想樂”的方法,跳下車來,步行回家,說不定可以發(fā)現(xiàn)平時從未發(fā)現(xiàn)的獨特的風景。
這就是想樂,與享樂所不同,他倡導(dǎo)發(fā)揮創(chuàng)意,并在行動中踐行自己的奇思妙想,從而獲得樂趣。我們的生活原本就應(yīng)該是這樣的,充滿樂趣,多姿多彩。我們原本就應(yīng)該追求自我的發(fā)展,擁有自己的個性,追逐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我們原本就應(yīng)該輕輕松松的工作,健健康康的生活,快快樂樂的學習。

拒絕逃避,解放自己!我們要想樂!想樂=巧思+行動!“都市癥候群”因時代而生,但會因你我的“想樂”而滅!
生活有沒有樂趣,全憑你的巧思。沒 的人對什么都習以為常、熟視無睹。有 的人卻總能在平淡無奇,甚至被動的生活表象下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樂趣。有 才能獲得真正樂趣,想得妙,就可以玩得巧。
生活有沒有樂趣,全憑你怎么做。我們不能改變環(huán)境,我們卻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我們應(yīng)該聽從內(nèi)心的安排,想做就做,想唱就唱。有行動的人能夠抵抗偏離了的生活的重心,能夠拉回漸漸遠去的純真的幸福,能夠戰(zhàn)勝曾經(jīng)動搖了的前行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