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等全系列家電產品“下鄉(xiāng)”后,電腦下鄉(xiāng)亦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之中。
但原定于3月1日公布的電腦下鄉(xiāng)廠商中標結果并沒有如期公布。一位參與投標的電腦廠商人士告訴記者,中標結果延遲公布原因之一在于,相對于其他下鄉(xiāng)的家電產品而言,電腦下鄉(xiāng)“涉及的問題更復雜”——它一方面需要售后服務的及時配套,另一方面也需要應用信息的到位,畢竟缺乏應用的電腦,與一堆破銅爛鐵無異。
不過,在山東省信息產業(yè)廳信息推進處科長韓旭東看來,即將到來的電腦下鄉(xiāng)對于山東省來說,可能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早在2008年11月底,山東就在省內啟動“信息化下鄉(xiāng)”工程,由山東省信息產業(yè)廳牽頭組織協(xié)調,山東聯(lián)通(原山東網(wǎng)通)、山東郵政、微軟、英特爾、海爾等單位聯(lián)合推廣,以“惠農電腦+寬帶使用費補貼+正版操作系統(tǒng)”的形式,把電腦送到農村市場。
大篷車模式
“接下來的電腦下鄉(xiāng)又夠忙一陣子了!2月28日,韓旭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三個月來的“信息化下鄉(xiāng)”已經釋放了一部分電腦需求,接下來全國范圍的電腦下鄉(xiāng)政策如果能夠帶來“折上折”的效果,相信會對農村市場產生新的刺激。
韓旭東透露,截至今年2月底,山東省“信息化下鄉(xiāng)”工程已經在全省范圍內17個城市的近3000個村莊全面鋪開,“每個月賣出的惠農電腦近2萬臺”。在他看來,“信息化下鄉(xiāng)”能夠迅速開展,得益于“我們把運營商和郵政這兩個渠道打通,調動起電腦廠商的積極性,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剩下的事情,各個市、縣自己就搞起來了”。
據(jù)介紹,該“信息化下鄉(xiāng)”工程的啟動要追溯到2006年,當時,山東省信息產業(yè)廳準備做一個全省的農村綜合信息平臺,但技術平臺搭建起來之后,收集關于省內農村、農業(yè)信息的詳細內容卻成了難題。韓旭東所在的辦公室負責信息平臺人員加起來也只有6個人,“靠我們這幾個人根本沒辦法了解一手的農村信息”,后來大家討論,決定把信息平臺搭建到山東省每一個村莊,讓農民成為農村信息的提供者。
當時的山東,在農村通水、通路、通電的基礎上,當?shù)剡\營商也在大力推進農村寬帶網(wǎng)絡建設。到2006年底,山東大大小小的村莊已經有光纖接入,按照當時山東網(wǎng)通負責人的說法,農民安裝寬帶的需求就像以前的固話一樣,會出現(xiàn)井噴式的增長。
于是在2007年,由省信息產業(yè)廳牽頭,聯(lián)合運營商、郵政、電腦硬件及軟件企業(yè),成立了山東省農村信息化服務聯(lián)盟,“惠農電腦+寬帶使用費補貼+正版操作系統(tǒng)”的下鄉(xiāng)模式逐漸成型。
宏觀思路成型后,如何讓以往躺在專賣店里的電腦走進農村,還是讓大家頗費了一番心思。最后,大家不約而同選定了“大篷車”這個載體。
山東很多地區(qū)都有趕集的傳統(tǒng),很多集市歷史悠久,而且興旺發(fā)達,每隔五天的集日,附近四州八縣的村民都會前來。
據(jù)介紹,由客車改裝成的信息“大篷車”也參加到趕集的行列中來,每輛“大篷車”配備16臺電腦,并配有司機、維修人員及專職技師,可以同時培訓15人。由技師現(xiàn)場演示電腦的操作方法,趕集的農民紛紛駐足觀看,有興趣的還可以親自上機體驗。
董陽(化名)常年在外地打工,過年回日照老家趕集的時候,剛好遇上這種信息“大篷車”,在車上試用了半個小時后,就為自己的妹妹挑選了一臺!八踔羞沒畢業(yè),現(xiàn)在出去工作還太小,買臺電腦讓她在家上網(wǎng)學點東西,過兩年再把她帶出來!倍栒f。
而真正讓董陽這樣的消費者動心的,則是下鄉(xiāng)電腦低于市場近30%的價格。
據(jù)介紹,山東省信息產業(yè)廳的工作人員曾到大型賣場做過調研,當時某品牌1G內存、160G硬盤、19英寸液晶顯示器配置的整機價格在3300元左右,而信息化下鄉(xiāng)工程推廣的產品,同品牌同配置的電腦只要2480元。
“由于信息化下鄉(xiāng)的電腦廠家可以直購直銷,從廠家銷售人員的手里直接傳到農民手中,省去了中間經銷商的環(huán)節(jié),所以農民以出廠價格就可以拿到!睋(jù)韓旭東介紹,下鄉(xiāng)的電腦基本比市場價格便宜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