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外界議論的“掐架”風波,這名人士表示,阿里與主管部門,一直保持著密切溝通合作,“未來仍然會繼續(xù)合作線上線下打假”。
盡管如此,此次阿里反應激烈,還是讓外界頗為意外。
此前,電商遭遇職能部門或者媒體曝光假貨問題時,一般會采取商品下架、關張店鋪、強化監(jiān)管等措施,直到事態(tài)平息。但這一次,除了慣常態(tài)度和打假措施外,阿里用“公開信”、“投訴”等與工商總局針鋒相對,則被外界視為一種強勢的姿態(tài)。
一名律師告訴記者,雖然阿里巴巴看似把矛頭對準了網監(jiān)司司長,但實際上,網監(jiān)司進行相關監(jiān)測、調查、報告等,并在官網發(fā)布信息,根本就不是一個個人因素,“可以說代表工商總局”。
有業(yè)內分析人士認為,實際上,在工商總局方面,《監(jiān)測報告》和《風險警示》等,其實是兩樣東西,并沒有很強相關性,《監(jiān)測報告》畢竟是委托第三方進行的抽樣調查,只是一個可參照數據;但《風險警示》則涉及了電商平臺可能違規(guī)違法的東西,有足夠的證據,不是隨隨便便成文,甚至可能導致一個商業(yè)主題是否定性、處罰等問題。
“對于阿里巴巴來說,后一項顯然要嚴重得多!痹谏鲜霭⒗锵嚓P人士看來,實際上,后來包括“公開信”等輿論討論,主要都圍繞在《監(jiān)測報告》身上,《監(jiān)測報告》輿論效應比較大,也容易吸引大眾,但真正容易構成商業(yè)傷害的,卻更可能是《風險警示》,“就監(jiān)測說事,某種意義上,對沖了違法違規(guī)風險提示”。
“阿里反應這么大,還是因為戳到了軟肋!敝袊娮由虅昭芯恐行闹魅尾芾谡J為,盡管多年來阿里一直努力打假,目前在網購平臺上,依然存在大量假貨,阿里巴巴目前又是上市公司,所以會比較強勢。
前述業(yè)內人士認為,阿里與工商總局沖突,看似比較“強勢”,但實際上比較巧妙,采取這種方式,也是無奈之舉。如果在監(jiān)管和法律問題上,授人以柄,則未來不管是商業(yè)風險,還是資本市場,那些原本只是臆測甚至惡意渲染的“風險”,都會被人坐實。
還有更大麻煩?
耐人尋味的是,阿里上市以來,首個真正“發(fā)難”的并非美國投資者、律所或者做空機構,而是工商總局。阿里與工商總局的沖突引發(fā)的輿論爭議未定,但卻已經在資本市場上悄然點燃危機。
美國當地時間1月28日,阿里巴巴股價下跌4.36%,報收98.45美元,其市值縮水逾百億美元。北京時間1月29日晚,美股開盤后,阿里股價驟跌,一度跌破88美元,跌幅超過10%,為上市以來最大規(guī)模跌幅。以1月27日收盤價102.94美元計算,至1月29日開盤時已跌去超過300億美元。
麻煩不止于此。美國股東權益律師事務所Pomerantz LLP宣布,對阿里巴巴涉嫌信息披露不充分展開調查。目前,已有五家律師事務所表示將對其進行調查。
與此同時,當地時間1月29日,阿里巴巴公布2014年第四季度財報,財報顯示阿里第四季度營收為261.7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40%,但凈利潤低于市場預期。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阿里第四季度凈利潤為59.83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的83.57億元人民幣下降28%。
財報不夠搶眼,假貨風波又持續(xù)不斷,阿里將如何應對?
假貨歷來是電商頑疾,在十多年發(fā)展中已爭議頗多,盡管阿里自身當年也曾經刮骨療毒,掀起過打假風暴,但伴隨著各方演繹,假貨依然是電商剪不斷、理還亂的難題。
“關鍵問題,在于平臺責任界定。平臺要不要負責,要負多少責任。”一名互聯(lián)網公司人士告訴記者,某種意義上,電商和互聯(lián)網公司一樣,也適用于“避風港”原則,問題在于是否有利益關聯(lián),比如有廣告投放和搜索競價;此外,平臺對于售假,是否知曉而故意放縱,也是一個難以甄別的問題。
電商應當負起怎樣的責任?前述律師人士認為,不管是“連帶責任”還是類似“避風港原則”,都可能適用于網絡交易平臺,既要有相關法律條文條規(guī),另一方面,也要看具體案例情形,具體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