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程技術工程師的目標是讓新一代晶體管的漏電量比Ivy Bridge所用的晶體管降低1/2-1/3,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待機功率。另外,他們還希望能降低電路的最低工作電壓,從而降低動態(tài)功耗。因此,功耗成為制程技術團隊和芯片設計團隊的首要出發(fā)點。
但通常如果晶體管漏電量降低了,就會產生兩方面負面效應:晶體管性能降低,并且電路運行的最小工作電壓Vmin增大。
第四代智能酷睿處理器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首先克服這兩大負面影響。為此,這項工作的工作量會很大,制程技術團隊和芯片設計團隊要經過多次反復測試,才能最終確定制程技術在什么情況下能起到最大作用,同時芯片或系統(tǒng)設計要做哪些改變才能實現(xiàn)最優(yōu)的核心性能。
在制程技術方面,在不影響工作性能的前提下將晶體管的漏電量減少1/2—1/3。新一代晶體管的工作頻率能力與Ivy Bridge晶體管相當。
另一個挑戰(zhàn)是保持電路的最小工作電壓,這樣才能讓節(jié)約的功耗物盡其用。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根據(jù)物理定律,電壓值降低到一定值時,要讓功耗減少三倍,那么功率應為原來的立方[P = CV2f]。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3D晶體管在實現(xiàn)這一目標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英特爾的制程技術工程師們能夠在不增加晶體管失配的情況下降低晶體管漏電量,因而Vmin基本保持不變。
英特爾還改良了制程技術,以幫助第四代智能酷睿處理器降低功耗。同時,制程技術工程師們與芯片設計團隊聯(lián)合對晶體管和電路設計進行了優(yōu)化,使其工作電壓比Ivy Bridge更低。
從各個方面來講,很難將英特爾制程技術和芯片設計團隊的工作明確地區(qū)分開來。這在第四代智能酷睿處理器開發(fā)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他們?yōu)榱碎_發(fā)出高性能、低功耗的組件不分彼此,密切溝通協(xié)作。如果一個公司能同時兼?zhèn)湓O計和制程技術能力,那么它將在靈活性、快速轉變、優(yōu)化性能等方面具有巨大優(yōu)勢。
打造最卓越的移動計算體驗
第四代智能酷睿處理器展示出集成了英特爾最獨一無二的——行業(yè)領先的制程技術與英特爾架構。技術成果的確很豐碩,但真正的受益者還是消費者。第四代智能酷睿處理器具有更卓越的用戶體驗,能為用戶稱心如意的外形和大小提供PC功耗和功能。因此,計算設備將會越來越輕薄,越來越靈活,具備觸控功能,電池續(xù)航時間更長,并且還具有快速開機功能——打開翻蓋后就能直接進入操作系統(tǒng)。 |